你好,欢迎来到企业新闻网!

我是院长 | 上海同仁医院5年加速跑 院长马骏有本管理经

编辑:企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9 11:44:00


剖析焕然一新的上海市同仁医院,在加速发展的路径背后,源自马骏院长主导下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务实的管理理念。

马骏有个习惯,每天吃午饭前会在门诊楼走一圈。遇见职工打个招呼问候一句,碰见患者咨询耐心解答,她认为这是发现医院运营问题的直接途径。

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下称上海市同仁医院)的院长,马骏从2013年上任第一天起就在同时间赛跑。两院合并、基建改造、等级评审……每一项都需要几年的磨合和努力,但因为长宁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政府和百姓给同仁医院的时间只有、也只能有5年。剖析焕然一新的上海市同仁医院,在加速发展的路径背后,源自马骏院长主导下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务实的管理理念。

两院合并“讲了60多场动员会”

细看上海医疗版图,西区长宁始终有块隐痛:这里有提供特需服务的国际医学园区,有星罗棋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缺一家三级综合性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长宁区同仁医院,两家二级医院虽能解决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但论及进一步的开拓发展,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2年,长宁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协议,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雄厚实力,将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进行合并,2013年12月8日成立“上海市同仁医院”,同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保留原“红十字医院”的冠名。

在同仁医院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马骏于2013年初走马上任,临危受命。合并前的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分处长宁区东、西两部,功能、定位、服务人群均有明显差异。两院各自具备40余个临床、医技、行政科室,加起来近2100名职工,如此庞大的两个系统,合并起来谈何容易。

表面看似“1+1”的两院合并,实则关系到架构、管理、业务和学科等各方面整合,马骏首先从员工沟通做起。“2100名职工划分为60多个班组,我讲了60多场动员会,一遍一遍地讲述合并的意义,一遍一遍勾勒目标和愿景。”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职工达成最广泛的共识?“换位思考很重要,”马骏通过座谈会,让中心医院职工看到同仁医院的历史底蕴和品牌优势,也让同仁医院职工看到中心医院的体量规模和发展优势。

签约目标责任书

以共同目标促进文化融合之后,马骏将医院2014年工作目标定为“一体化”,即两院一套领导班子,绩效分配方案、考核奖惩条例等多项管理制度统一,并实行目标管理方法,将目标任务下发给各科主任和职能部门,“所有科室做统筹,打统仗,到了2015年1月份我们就实现了合账。”马骏回忆,在这一过程中,薪酬分配制度最令她印象深刻。

“2013年回来就任时,我问医院司机王师傅绩效怎么样,他说2012年拿了16万,而当时医院学科主任,国务院津贴享受者为20万。”薪酬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让马骏下决心打破“大锅饭”。基于目标管理、医疗质量与工作量考核,上海市同仁医院建立了向重点学科和病种倾斜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后勤与行政薪酬分配调整为岗薪制管理。为此,马骏曾开诚布公与后勤员工开会沟通长达10余小时,倾听后勤员工的意见,明确绩效分配方案“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的原则,并通过后续培养机制,鼓励后勤员工调升为管理岗。

两院合并的平稳过渡,令上海市同仁医院“一所医院,两个院区”的运行模式初现,但医疗资源整合并非简单的加法题,关键在于功能的重新定位。意识到这点的马骏,并没有急于开始医院基建改造,而是结合医院周边医疗资源现状,对国家医改政策走向进行预判,规划出西院(原长宁区中心医院)承担主要门急诊、住院医疗任务,东院(原长宁区同仁医院)重心放在老年康复、护理领域的发展格局。

基建改造 “一年一栋楼”

相较于新建医院,马骏认为在现有地理空间条件下,改造一家医院的难度更大,因此,她将基建改造定位于布局、功能和流程的梳理与重构。在医院门急诊楼、病房楼改建的前期,马骏带领相关职能科室人员走访了上海20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并组织了两场大规模“头脑风暴”,让大批临床主任、护士长和职工代表反映流程缺陷和解决思路,从而让新医院的布局更加优化合理、更符合现代医院工作的需要。

在医院职工共识的基础上,基建部门梳理出医疗流、患者流、医技流、保障流和管理流五大动线,对医疗用房布局进行重构。受制于楼层控高,上海市同仁医院的解题思路是减少楼层垂直压力,将患者引向更为高效的平面移动,并避免对冲。打破传统按大科分区的模式,将症状相似度高的科室就近设置,不仅基于患者就医体验,也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将相关交叉学科布局在同一平面,马俊介绍,“我们将心血管内科与心电图室安排在相邻区域,将骨科、外科与影像科安排在同一楼层。而相同科室的门诊和病房安排在同一楼层,以从上到下四条连廊衔接,这样医生也可在同一水平层面移动,缩短了行走路径。”

仙霞路院区门诊楼

空间重构的巧思还体现在医院一站式急诊的流程布局。以胸痛中心为例,胸痛患者一进入急诊区便可接受血管造影检查(DSA),且紧邻重症监护室,减少挪动患者的时间,而位于门诊楼二层的心内科,与一层重症监控室通过内部通道相连,医生下楼便可到达DSA后门,医生流与患者流不交叉,为最快速度的抢救提供高效的运行保障。还有妇产科、儿科都采取了整合挂号、收费、检查、药房的一门式服务模式,减少医患的无效往返,也避免了交叉感染。

人本位医疗强调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患者,减少不确定性,尽量满足治疗疾病时给患者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方面带来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改变。对此,上海市同仁医院在改造过程中,空间布局多处“留白”,让医生和患者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窗外风景。“不要将每一平方米的面积都拿来做业务用房。”马俊进一步解释,医院院区内大量采用玻璃天花板、开阔的中厅、各种灯光漫反射的设计理念,给医患双方都带来洁净、明快、现代、时尚的视觉体验。

马骏时常站在门诊楼一层的信息指引岛上,观察医院就诊流程问题

与空间布局设计同时进行的,还有院区导视标识系统的打造与完善。医院大胆使用颜色分区,每层都有专属色彩代表:庄重的深蓝是医院的主色,用以标示电梯、服务台、挂号收费等功能区;浅蓝区域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诊区;绿色区域象征蓬勃的生命,医院各主要学科都安排在这里;橙色让四楼妇幼保健区呈现温暖与富足;黄色区域暗合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雍容的深紫,给体检科、皮肤科、特诊部营造了一种高贵、神秘的气息。这样的设计不仅便于快速搜寻和定位,也有助于舒缓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标识系统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马骏在走访中询问门诊大厅的保安,“‘每天被询问最多次的问题是什么’,保安回答‘药房和卫生间找不到’,那肯定是标识出了问题。”职能部门立刻放大了这两个区域的标识。流程就是在这样的持续改造中不断完善。细节追求精益求精,并没有阻碍医院基建改造的高速。2014年10月行政楼交付,2015年1月门急诊楼正式启用,2016年住院楼陆续改造完毕,2017年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和哈密路院区相继完工……据马骏介绍,“整个院区从2013年9月1日第一分钟开始至今,以每年一栋楼的速度完成改造。”

与此同时,马骏持续推进学科重塑、内涵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上海市同仁医院距离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和重点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越来越近。

学科重构 “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在上海各大三级医院中,我已经以擅长‘挖人’出名了。”马骏的一席笑谈,4年间,她帮助长宁区人民政府和长宁区卫生计生委为同仁医院引进了24名学科带头人。在她看来,基建“造房子可以一年一栋楼”,但学科建设来不及培养,弯道超车的刚需注定要在学科规划布局时“缺什么补什么”。如何寻觅一位与医院“气味相投”的学科带头人,马骏也有自己的诀窍。

除了“硬件”上要求他们必须来自上海三级医院、博士学历或海外留学背景外,马骏还强调学科带头人“名门之后”的特殊身份。她在为心血管内科访求“掌门人”时,锁定葛均波院士旗下22名博士,最终将邱朝晖收入麾下。同样,普外科孙鹏主任师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蔡端教授,“他的加入让医院在结直肠肿瘤微创手术水平至少提速了5年。”在马骏看来,她慧眼识珠引进的科主任,仅仅是一名专业的医学工匠,如何使其成为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需要引领与塑造。“我记得孙鹏刚来的时候,每个星期我都会到他办公室,谈谈工作进展和想法。”

亲力亲为去沟通畅谈,马骏不仅依靠自身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真才实学的人才加入医院,“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令医院人才团队充满朝气与阳光。“菊花残、满地伤、我的手套已泛黄”“肺炎是会呼吸的痛,它藏在肺泡中来回滚动”……2016年底,上海市同仁医院150周年庆典上神曲串烧,让外界看到了同仁医护诙谐幽默、时尚创新的一面。

下沉式花园、职工食堂、职工之家等设施环境

马骏希望“医生、护士都能够有血有肉,而不是一个个只会看病的机器”。为此,医院创建了强大的班组文化,相继成立足球队、篮球队等各种团队,举办了主任沙龙、女高知沙龙和青年沙龙,“医生这个职业确实很辛苦,很多时候并不被社会了解和体谅,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有温度、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组织文化。”马骏进一步说道,“在硬件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医护生活需求,重点改造了健身房、书吧、食堂和下沉式休闲广场。”一个正能量的组织,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职业的自豪感。

如果说,学科特色的建立,某些情况下还能够凭借学科带头人个人的实力或魅力,而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却需要一个长期孵化和营造的过程。在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的进程中,马骏意识到,上海市同仁医院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科研与教学能力的薄弱。

上海市同仁医院院区布局

对此,医院2014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遴选10位课题组长(PI)率先入驻,作为面向大虹桥区域的医学科研基地,旨在建设国际化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17年12月,在围绕同仁医院仙霞路院区方圆1.5公里的范围内,上海市同仁医院科研基地——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和教学基地——哈密路教学中心同步落成,自此医院“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标志着同仁在打造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医疗、科研、教学是综合性医院发展的三大版块,也代表了医学的今天、明天和后天。插上科研、教学双翼的上海市同仁医院,加速跑的成绩将更加显著。2016年,在上海市医院评价中心对医院能力建设、管理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评估中,上海市同仁医院已经达到三级综合医院的准入标准。

医院职工眼中,马骏院长是位“女超人”,仿佛有出不尽的点子,用不完的精力。而她则反复强调自己珍惜在上海市同仁医院的每一天。“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职业发展中,去率领团队破旧立新,这样的机会既是挑战,也充满职业获得感。”马骏认为,在医院跨越式发展的今天,自己仅仅是“打基础做架构”。从以医疗为主的区域中心医院,到建设为医、教、研并重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上海市同仁医院的这场“革命”尚未结束,“只有全院上下观念脱胎换骨的变化,形成医院发展的目标共识时,才算获得了阶段性成功,而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院长名片:

马骏,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1992年至2004在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任主治医师、医教科科长,2004年8月至2013年1月担任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院长,2013年起任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是上海市第十届党代表,长宁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和妇联九、十届执委委员。2017年,被上海市行风促进会授予“和谐医患之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病人满意度”优秀管理者称号。

CopyRight© 2011-2021 www.qyx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新闻网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010-57430105,13521019329 投稿邮箱:zgqynews@163.com
京ICP备11036487号